疝和腹壁专家唐健雄教授:患者对疝有三大认知误区
发布日期:
2022-08-16
浏览次数:
转自:腾讯新闻

疝和腹壁专家唐健雄教授:患者对疝有三大认知误区


疝病(腹股沟疝)在民间的俗称是“小肠气”,北方也称之为“气卵子”。它是人类的常见疾病,也是医生最常实施的外科手术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大外科主任唐健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疝和腹壁领域当前的发展现状、进展新突破、以及患者在认知上的误区进行了详细解说。

疝和腹壁专家唐健雄教授:患者对疝有三大认知误区

图片说明:唐健雄教授在中国南方疝论坛发言

疝修补材料的颠覆式突破

近二十多年来疝病的治疗措施越来越丰富,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材料学的发展使补片在临床手术中普及,一方面修补的牢固度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唐健雄教授说:“我从事二十多年的疝病临床诊疗工作,以疝领域最为常见的腹股沟疝为例,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没有太大的进步空间。近几年由于材料学发展,希望在疝和腹壁外科领域有突破性、里程碑式的进展。为此,除了常用的合成材料外,我们目前较为关注可降解的组织再生型生物材料的发展。”手术技术改进与生物材料应用相结合,使疝病治疗更加完善,提升到更高层次!

据悉,人工合成材料补片不可降解,植入人体后永久留在体内,但它将复发率从10%-30%降低到1%,这是最大优势。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唐健雄教授介绍,合成补片现在最大困扰是慢性疼痛、异物感等。英国的统计数字较高,大概一年以上的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他国家则没有那么高。中国大概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原因是评判的标准不一样。

如果出现术后疼痛问题该怎么办?“只能做手术将补片取出,后果则是疝复发,再次手术就不用合成材料了。”唐健雄教授说。

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完全不同于合成材料,生物材料的补片植入人体后会被降解吸收,同时,人体自身的细胞、血管、纤维也会进入到补片内部,最终把原来的补片完全“替代”了,修补的局部实现了重塑和再生,会形成有强度的机体自身新屏障,没有异物残留。唐健雄教授认为软组织诱导性生物补片在临床大有用武之地。对此,他带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团队联合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共同开展了“外科生物补片(松力重树复合疝修补补片)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多中心临床研究,于2014年7月4日将全球第一例松力复合疝修补补片植入患者体内,在术后6年的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松力重树复合疝修补补片组无一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慢性疼痛、不适感、异物感、迟发性感染等不良反应,试验结果也证实了松力生物材料具有合适的降解和再生速率。

松力生物新型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理论依据是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提出来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概念,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不加生长因子,也不加药物,可以诱导有生命的人体组织或器官形成。

唐健雄教授说,“松力的生物材料是国产原研产品。患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质量要求就会更高一些,如果这个材料能够替代合成材料,我们更会建议使用生物材料。”他进一步表示,生物材料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得到更多的数据,将在疝和腹壁外科领域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疝和腹壁专家唐健雄教授:患者对疝有三大认知误区

图片说明:唐健雄教授(右一)

患者对疝有三大认知误区

尽管疝病的治疗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老百姓在认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误区。

唐健雄教授归纳为三点:第一大误区,认为疝是一个小病,不用治。疝病老年人发病率很高,六十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是1‰,六十岁以上是1%左右。这是一种常见病,八十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更高,而且老年人很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老百姓认为疝不是大问题,死不了人。恰恰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死亡率越来越高。“疝好比衣服上的洞,不补洞只会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难补。如果出现了并发症又没有及时处理,最终可能引起肠坏死、穿孔乃至腹膜炎、死亡等不良后果。”

第二大误区,很多人认为疝病不开刀就能治好。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成人腹股沟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而且应尽早进行。一些患者因为采用了注射治疗导致了精索损伤和肠管的损伤,个别还有影响男性生育的,最不能接受的是很高的复发率,一旦复发再次手术是极为困难的。疝手术是一个“补洞”的过程,以往直接将“洞”缝合,术后疼痛较为剧烈、恢复慢、复发率较高。现在有了修补材料“补片”之后,基本取代了直接缝合的方式,手术效果显著改善,复发率大大降低。除了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之外,腹腔镜手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疝修补,两种手术各有特点,都能够提供有效治疗。

第三大误区,是许多老年人自认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还有对手术的恐惧感会延误治疗。疝看似小毛病,其实也有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防范于未然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广大民众,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疝病的治疗现状,更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唐健雄教授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