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科创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一直备受各界高度关注。尤其是《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发布,明确指出,“新设施”建设行动方面,上海将立足科技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高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基础设施能级。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及对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他表示,生物医药领域不仅涉及到医疗,也关系到大健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追求更加美好,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有句话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大健康也越来越受到老百姓重视,对生物医药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进一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很好的机遇,将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
邵志清指出,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力量很强,汇聚很多大学、研发机构、优质企业等,但产业化水平相对来说走的步伐不是那么快,尤其是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很多技术创新策源地在国外,产业标准、规范等都是别人在制定,我们主要是加工,技术和品牌两端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很容易受到限制。
为此,今年3月份他在走进企业调研考察时,也选择了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可再生性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所取得的世界领先成就,可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补片、人工韧带等产品令邵志清印象尤为深刻。“可再生性医用生物材料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课题,而目前松力生物在技术上是领先的,它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平台技术已获得欧洲和美国专利,也进行了技术产业化,制成的生物补片能够通过组织重塑修复腹壁缺损,而且松力生物董事长何红兵也受邀参加软组织诱导性植入物国际标准制定,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技术引领性。”
邵志清说:“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原来我们大多是跟跑和并跑,现在某些技术能够实现全球领跑,如何在产业上突破,需要政府设定,产业化路径需要加快,这涉及到体制机制创新。”他强调指出,政府在跟跑和并跑的相关领域都有一系列方法将产业做大,如资金扶持,税收政策优惠等,但在领跑方面的政策支持却没有太多设定,领跑进入“无人区”之后,别人跟着我们走,政策支持往什么方向走不熟悉。企业打造出领先技术,有望走出产业化引领高端产业发展的路径,但是政策储备还是不够,比较多的还是“老脑经,旧思维”,这种情况会成为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一个阻碍。

他表示,政府要考虑,除了要讲究产品供给侧改革,也需要有政策供给侧、制度供给侧创新,才能更好适配当前高端技术产业发展。“在政策供给方面,医疗行业可以有创新,我国医疗属于公益型行业,政府作为空间更大,例如在政府采购上,能不能针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产品技术加大支持力度,在某些医院进行局部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再将试点范围扩大。当然,医疗器械等产品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既要谋求产业突破,又要稳。”
邵志清建议说,要将好的创新医药产品在审批上开设快速通道,推进纳入医保,一些产品进行试点时,考虑研发成本,针对一部分确有需要的人群,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像松力生物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补片,植入人体后诱导组织再生,通过组织重塑,完全治愈,没有异物残留体内,对生活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这类产品。从而避免合成材料(塑料)补片,植入人体后作为异物终身存留于人体内,不可降解,存在慢性疼痛、迟发性感染等长期隐患。总而言之,希望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能够出现更多高端产品,更好促进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
阅读原文:https://m.sohu.com/a/404091873_99957885/?pvid=000115_3w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