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疝修补材料,应满足四大条件,一是组织相容性比较好,第二耐受感染能力比较强,第三是植入在身体里面病人的舒适感比较好,第四个是抗张压力足够,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永久性的恢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陈杰表示。
2018年7月19日至22日,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举行,陈杰是在该会议上接受采访时所说。
当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每年新发的疝病患者达数百万例之多,而治愈疝病的唯一方法是手术修复。由于获得的途径比较容易,价格相对便宜,因此疝病手术中不可降解的合成材料补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复发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术后并发症却不容忽视。
生物补片的兴起弥补了合成补片的不足,但其在来源、相容性、价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人的皮肤、牛的心包、猪小肠粘膜下基质等,他们来源受到限制,且不能直接给人使用,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在抗张压力以及会不会复发方面也存在一些疑问。”陈杰表示,但他仍相信,“可再生的生物补片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取代合成材料补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陈杰
当前中国国内销售生物补片的厂家至少有五六家,但都是单一组织来源,基于脱细胞基质,而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却解决了上述生物补片和合成材料补片的一系列不足。
松力自主研发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采用静电纺技术制成的超亲水性生物复合网状支架材料,仿生人体细胞外基质。在治愈疝病的过程中,松力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通过手术植入体内后,将以纤维逐渐断裂方式进行降解,同时诱导机体自身组织长入,在逐层降解的同时,进行组织重塑和再生,从而保证降解和再生过程中机械强度的平衡,最后植入物被完全吸收,由自体组织替代。可以通过调节静电纺工艺的参数,调节材料的厚度、孔隙率、纤维直径、湿润性等参数,以达到预期的机械强度及降解和再生速率,满足机体不同部位结构对再生材料的个性需求。
“可吸收、可再生的松力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是一个创新的产品,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陈杰如是评价。由于是新产品所以实验数据不多,陈杰认为,“所以还需要时间的观察和通过应用的考验,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很愿意接受,但希望有一个大数据的支撑,要做一个多中心方面的产品上市后的临床观察。”
松力生物董事长何红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陈杰、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唐健雄、松力生物副总经理杨莉在松力展位前合影(从左至右)
据悉,这款松力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商品名为“重树”。目前重树复合疝修补补片于2015年7月已进入国家药监“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是目前普外科第一个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即将获批上市。
且从“重树”术后33个月随访结果来看,重树组无复发,有效率100%,无植入部位迟发性感染,无明显慢性疼痛、不适、感觉异常,活动情况未受手术影响(包括日常工作、散步、慢跑、骑车、性生活和负重运动)等。
像重树复合疝修补补片这类“产学研医”相结合的做法,陈杰认为“十分需要”,“不仅仅临床应用要做得好,也需要配合一些材料学器械的研发,同时要把研发的材料和我们一些好的思路要相结合,拿出好的专利产品,对好的创新产品进行推广,造福老百姓,我们也要教学和推广,当然这些活动需要我们企业的支持,所以产学研医肯定是离不开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据悉,松力生物已将产品上市后多中心临床随访纳入计划,愿意与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带头人一道,为推动中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奉献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与中国疝和腹壁外科一起走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