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力生物:推动生物材料科技创新由:“并跑”向“领跑”转变
发布日期:
2019-01-03
浏览次数:
来源: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简讯

前言

如果说创新化学推动了20世纪医药产业的发展,那么21世纪的医药将是生物技术的红海。其中,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研发的热点,并迅速成为前沿技术的制高点之一


  生物材料逐渐跻身世界前列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规模大、起步晚、发展不均,2017年规模近20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5%,但近70%的成熟产品依赖进口。

面对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大幅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有效推进关键技术突破。2016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共部署了“可诱导韧带再生的高强度植入物系统的研发”等68个项目。

短短2年,“可再生人工韧带”等一批创新性产品,已开始进入临床试验及注册认证阶段,亮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跻身世界生物医用科技技术的前列。


  努力创新不忘实现初心

20世纪 90年代初期,现任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松力生物)总经理的何红兵,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致力于生物材料的科研人员,远赴奥地利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潜心研究组织工程和生物外科学。1995年,他首创用于人体的第一代动物源性纤维蛋白胶,享誉国际生物材料界。

与当时的出国热潮背道而驰,他带着自主研发的成果回国创业,将该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由于他突破性的材料代替了原来人血来源的同类产品,大幅降低了成本,并避免艾滋病、乙肝等潜在传染病的风险,迅速获得了产品注册证,并得到市场的检验与肯定。


三十年成就突破性产品

松力生物:推动生物材料科技创新由:“并跑”向“领跑”转变

然而,作为一名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何总对于生物医用材料的热情远不绝于此。由于看好上海“筑巢引凤”的人才政策,2002年他带领赵松江、杨莉等高端团队在莘闵留学人员创业园扎下了根,成立松力生物,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资深专家强强联合,研发了复合疝修补补片、外科生物补片、可再生人工韧带等一批高壁垒创新产品。

其中,上海市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支撑项目——创新医疗器械“外科生物补片” 注册临床试验研究项目》于今年11月6日启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教授团队将共同验证产品作为植入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完善中国腹壁疝疾病诊疗指南提供临床依据。该产品早于2015年便获准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盛的需求推动材料迭代

切勿小觑这块小小的薄片,这对于深受腹股沟疝痛苦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在黄金年龄退役的卡卡,就是因为这种疾病断送了职业生涯。目前为止,手术治疗是根治疝气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进行的腹股沟疝修补术超过2000万例,而我国每年约有500万例新增病例,90%发生于男性,台湾作家李敖、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英国王子查尔斯都先后接受过此手术。

于此同时,传统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合成的人工补片已暴露出易感染、慢性疼痛和异物感等弊端,生物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内源性组织再生修复缺损区域愈合,而且具有无瘢痕、无排异、无异物长期留存的优势。


  平台性技术将填补空白

然而,这块小小生物“补丁”的90%市场,却被欧美企业长期垄断着。松力生物的产品上市,不仅将打破这样的格局,且极有可能取而代之。

目前市场上的生物补片,多基于筋膜或猪小肠粘膜下组织脱细胞处理,强度不如合成组织,仍具有遗传物质及异种抗原残的留风险。而松力独特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相当于2.0版本,不仅彻底摆脱了动物源蛋白需要进行脱细胞处理,而且避免合成材料异物反应导致的并发症。

同时,其专利静电纺工艺可仿生复合网状支架结构,有良好的力学顺应性,植入后能先代替缺损组织,再利用其亲水性诱导自体细胞,将补片纤维蛋白当作“营养美食”消化吸收,从而促进机体再生,最终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这项中国首创的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平台性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韧带等多种组织修复替代,还有利于规模化量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产品规格不受原材料限制,可满足临床不同需求,填补运动医学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市场空白。

今年李强书记在调研上海药企时提出,要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需求,市委常委于10月通过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指出将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我们期盼着,松力生物乘势而上,带动生物医用材料更多自主创新活力!(完)


相关推荐